叶酸是长寿之源,50岁后,建议多吃4

2023/11/17 来源:不详

药补不如食补”,越是上了年纪,在吃上越要谨慎。尤其眼下初春阶段,时而寒气逼人、下雪刮风;时而艳阳高照、和风煦煦,气温忽高忽低,稍不留神就容易感冒、咳嗽,这段时间一定要多吃一些“高叶酸”的蔬菜来增强抵抗力,为平稳度过初春交替期。

叶酸是长寿元素,这4种食材“天然叶酸”含量特别高,建议50岁后,不管有钱没钱要多吃,保养身体从日常饮食开始。

50岁后,建议多吃4种"高叶酸菜",越吃越健康

1、红薯叶

推荐做法:

1.准备红薯叶一把,放入清水中洗干净。准备小米椒几个,切成辣椒圈。大蒜几粒,拍扁剁成碎末。

2.锅内烧水,加入一勺食盐入底味,淋入少许植物油,植物油能在红薯叶表面形成油膜,使红薯叶颜色更加翠绿,水烧开以后,放入红薯叶焯水五十秒钟,把红薯叶倒出来,快速用凉水冲洗一下,以免失去脆嫩的口感。

3.红薯叶控过水分以后放入盆中,倒入蒜末,加入食盐2克,鸡粉2克,倒入芝麻香油5克,用筷子搅拌均匀。

4.起锅烧油,油烧热以后,放入小米椒圈翻炒出香味,把热油和小米椒一起浇在红薯叶上面,再次拌匀即可装盘食用。

2、包菜

推荐做法:

1.准备半个包菜,清洗干净,切去里面的硬芯,再剥开撕成小片;几颗大蒜切成蒜片,几个小米辣切成斜片,再放几粒花椒备用。

2.起锅烧水,加一勺食盐,少许植物油,水开后把包菜下锅,推动几下,焯水30秒捞出控水过凉。

3.另起锅加半勺食用油,倒入蒜片,花椒和辣椒爆香,然后下入包菜,大火快速翻炒几下,从锅边烹入少许白醋,翻炒均匀。

4.加入食盐,鸡粉,胡椒粉,白糖,蚝油各适量,开大火爆炒15秒,化开调料,即可关火起锅装盘。

3、裙带菜

推荐做法:

1.先取一点裙带菜放入碗中,用温水泡发一下,然后把豆腐切成块,大蒜小葱

切碎备用。

2.起锅烧油,油热后打入3颗鸡蛋煎至金黄捞出,改刀切成块状。紧接着用锅中的底油,爆香蒜末和葱花,香味飘出后加入裙带菜简单翻炒一下。

3.炒好后加入适量的清水,倒入鸡蛋块和豆腐块,开中小火煮10分钟,出锅前撒一点白胡椒粉、一点食盐和味精就可以出锅了。

4、西兰花

推荐做法:

1.准备西兰花,分成小朵,放入水盆里面加少许的面粉,下手抓洗干净,面粉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充分的洗干净。

2.准备西红柿去皮切小块,半个胡萝卜切片备用。葱白切段,生姜切丝,大蒜切片放入碗中备用。碗中打入3个鸡蛋,用筷子搅散。木耳用温水提前浸泡备用。

3.锅中加油,下鸡蛋液炒散备用。西兰花放入蒸锅蒸8分钟即可,这样营养不流失。木耳用水煮开煮3分钟即可。

4.热锅冷油,下葱姜蒜爆香,下入所有的食材炒匀,调味盐,鸡精,白糖,少许的香油,大火炒匀就可以装盘。这样做的西兰花非常的营养美味,好看还有食欲,老人孩子都喜欢吃。

所以想要健康又长寿,必须认识到食物的力量!中老年人要特别重视食疗养生!药膳养生可以使人增强体质,保持健康。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增强体质气血畅通,人体体质可以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的获取。正气充实而身体强壮,反之则弱。后天体质是否健康主要来源于人的一日三餐,健康的饮食养生观念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以食养人”可不是简单说说而已!

那么,什么是食疗?

食疗又称“食治”,从中医的理论上说,这是一种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人体极致的功能,让人身体获得健康或者愈疾防病的方法。

中老年人的胃病、失眠、感冒、慢性气管炎、慢性咽炎等问题可以通过进行食疗辅助治疗,这样能让疾病更快、更好的痊愈。

一、雪梨加两勺贝母,咳嗽痰医院了。

二、苹果加上小米煮着喝,血气一下就上来了。

三、菠菜猪肝汤喝两天,眼睛第二天就亮了。

四、米醋泡上核桃,坚持吃几天,记忆力增强了。

五、猪心配上莲子,坚持喝几天,晚上就睡得踏实了。

还有很多的中老年食疗食谱在这本《中老年食疗养生一本全》里面。

书里的内容都是中医老前辈历时数十载把民间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实用小方子整理而成的,前辈们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把方子推广出去,能够帮助到大家,我这辈子就值了,建议家中有中老年人的,常备一套,以备不时之需。

人到中老年,应该自己学习相关健康养生知识,让自己的身体倍儿棒,不再牵累子女!自己身体好了,生活也更加幸福了,全家人都会过得非常安心顺心!

现在小店做活动,《中老年食疗养生一本全》只要58元,非常实用,值得让每个家庭都做好准备!为了家人和自己身体的健康,点击下方即可购买↓↓

A中老年食疗养生大全民间食疗中医养生药食同源小店¥5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65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