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精卵孵化和幼虫培育
2023/1/6 来源:不详受精卵孵化和幼虫培育
受精卵孵化洗卵:卵受精后,利用卵子相对密度大于海水相对密度的特点,用海水反复洗涤几次,直至把受精卵周围的多余精子去掉为止。方法是:将采卵槽加满新鲜的过滤海水,水温不低于20°C,静置20~30分钟。待受精卵充分下沉后,采用倾斜采卵槽的方法,将上层清水倒掉,重新加满,如此重复5次以上。洗卵后至幼虫上浮前每小时换水1次。
孵化和选育:通常在卵槽中直接孵化,自卵受精到孵出的担轮幼虫上浮水面,需13小时。幼虫之所以上浮是因其具趋光性。利用这种特性,可以把活的幼虫挑选出来,把幼虫和上层海水倒入另一水槽内,剩下的底液还可以继续进行选育。在担轮幼虫期选育,不宜使用布质网箱,否则易造成幼虫机械损伤。进入面盘幼虫期,才能使用布质网箱选育。
幼虫培育(1)幼虫放养密度:当胚胎发育至担轮幼虫或面盘幼虫初期,以每升海水~个幼体的密度放入采苗池中,最多不能超过个。
幼虫浮游期与匍匐期的饵料:幼虫在浮游期可以不投喂饵料,或者仅给予少量的单细胞藻类。在进入匍匐期以前,必须将饵料板(附着器)放入采苗池内。初期若饵料不足或不适宜,就很容易引起幼虫大量死亡。因此,幼体培育是饲养成鲍的关键。
饵料板通常采用聚乙烯塑料薄膜或透明塑料、有机玻璃制成的波纹板(剪成带状或波纹状绕在支撑物上)。使用前以0.5%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天,然后洗净药液待用。饵料板接种用的种藻是底栖硅藻。接种时间应在采苗前45~60天。
接种方法:先搭好适宜的架子,将饵料板呈水平状置于池中,排列好,注入过滤后的海水。种藻经过滤后也倒入接种池,充分搅动后停止,让其自由接种,第二天在池中补放营养盐。营养盐是用尿素克、磷酸二氢钾12克、硅酸钠2.4克和淡水毫升配制成的母液,按池水量每立方米施入母液~毫升的比例投放,每7天换水1次,放水后再按标准比例补充营养盐。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变换饵料板的方向。光照不宜太强,及时捕杀桡足类害虫。
匍匐幼虫的培育:多数的面盘幼虫结束浮游生活后,降落于预先附有饵料的基面上,转为匍匐生活。所以,在饵料板制成后,可以进行匍匐幼虫培育。方法是把饵料板置于池中离水面10~20厘米处,投入面盘幼虫,投入量以每平方米水底用饵料板22平方米、面盘幼虫4万~5万个为宜。入池后的面盘幼虫应减少光照,并进行充气,以保持附着均匀。
在幼鲍附着于饵料板的生长前期,水的清洁度和水质是关系到幼虫成活的关键。因此,进入采苗池的水要经过过滤,对水质的要求也应严格。在日常管理中要测定海水的含氯量、pH值、溶解氧、可溶性有机物和硫化物的含量在附着1周后,每天要结合换水,每立方米水加入母液10~20毫升,以保证饵料板上的硅藻增殖。另外,要及时杀灭害虫,监测水质和幼鲍的生长情况。
幼鲍培育:匍匐幼体在采苗池中经过培育,其壳长至1~3毫米时,第一壳孔(呼吸孔)形成是鲍转换食物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壳长3毫米时,即可投人网箱内培育,增加投饵量。一般每天投喂量为幼鲍总体重的5%~7%。通常投喂切成片状的裙带菜,或人工制成的裙带粉末与鱼粉、维生素制剂的混合剂。
这个时期的管理重点是保持水质清新,经常清除残饵,清洗网箱和水泥池壁,疏通网箱供水障碍,防止停水和网箱供水局部障碍。若发现幼鲍白天爬出板面或沿网箱壁大量爬出水面,应立即清除供水障碍并换水,否则幼鲍会被憋死。幼鲍转入网箱培育1个月后,壳长6毫米左右、个体大小出现差异时,应将大、中、小幼鲍分开养殖。待其长至20~25毫米时,再转入成鲍养殖阶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