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也有数九歌
2025/4/1 来源:不详本文转自:大连日报
?王万涛?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民谚说:“夏至不过不暖,冬至不过不寒。”夏至是真正意义上夏天的开始,故有“芒种农家乐,夏至不着棉”的说法。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此后,昼夜的长度便反向变化。至冬至日,再次反向变化。
夏至是重要的农时节气,是播种与收获过程中的中间节点,所以人们对夏至这一天的天气状况十分看重,认为夏至日天气变坏,会对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农谚云:“夏至风西南,路上水成潭”“夏至雾茫茫,洪水满山冈”“夏至是晴天,有雨在秋边(立秋后雨水多)”。夏至过后,夏播和田间管理均告一段落,称之为“挂锄”。至秋收前,农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沤青肥,积攒农家肥,为下一年的生产做好准备。夏季休渔期,是鱼虾繁殖季节,沿海渔民则抓紧时间维修船舶和网具,为秋季出海作业做准备;海水人工养殖的台筏藻类(海带、裙带菜、石花菜)和贝类(扇贝、贻贝)正处在收获季节,千里海岸线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冬季“交九”后的“数九歌”耳熟能详。其实夏季也有“数九歌”。夏九歌正是从夏至这天算起。歌云:“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夹被盖;九九八十一,暑尽秋风起。”
大连乃至辽南地区有夏至吃面条的饮食习俗。小麦虽非辽南地区主食,但在青黄不接时可以起到缓解作用。夏至日家家户户擀面条吃,寓意天长地久,祈求秋季粮谷丰收。
在大连地区,“挂锄”之后至秋收前,是农村文化生活最活跃的一段时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就是小广播(大喇叭)和放映电影。一般是驻军部队在驻地小广场放映故事片,邀村民共同观看,也有相邻村轮流坐庄,请电影队演电影,村民走村观看。逢放电影日,大喇叭提前通知,青年男女们早早就吃完晚饭,成群结队涌向放映场地。由于观者众多,电影屏幕竖在场地中部,一部分人正面观看,一部分人背面观看,效果并无太大差别。当年,社员们都在各自集体组织中劳动,少有接触机会,看电影便成为青年男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绝佳机会。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热恋婚配,电影场不知成就了多少对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缘。如今已近耄耋的城乡老人,永远也不会忘记夏至夜清凉的月色和对青春年华刻骨铭心的绿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