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41个月,500亩海带增产,上升流
2025/1/23 来源:不详据媒体报道,我国青岛鳌山湾海域的人工上升流增汇示范工程,到年2月底已经运行42个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示范区近亩养殖海带增产增汇。
增产好理解,而这增汇,其实说的是增加了碳汇,虽然养殖海带最终会被人食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很快又会被释放,但海带养殖至少比养鱼更加绿色环保。
好了,增汇这个话题暂时先打住,我们还是回到主题“人工上升流”工程上来。
什么是人工上升流工程?
简单地来说,该工程采用人工上升流技术,是依托风能、光能、波浪能结合互补的供能浮台,向海底均匀注入压缩空气以形成上升气泡,最终达到将海底富含营养盐的低温海水带到表面、促进养殖海区藻类生长的目的。
全球各大知名渔场,除了个别像我国的舟山渔场那样,是借了长江入海的东风外,大部分渔场都是洋流带来的水体交换所形成的。比如秘鲁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秘鲁沿岸处在东南信风带内,东南信风从南美大陆吹向太平洋,使沿岸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底层海水便上升补充而形成上升补偿流,该补偿流便把较深层的海水至表层,同时也带来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虾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大渔场。
日本的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表层,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冷水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在这里汇集,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基本都明白了,人工上升流工程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通过人工手段创造一个小型的“渔场”。为啥这个渔场打上了引号?一来是因为人工上升流工程覆盖的海域有限,二来,这个工程实施的时间太短,除了让养殖的海带增产了以外,暂时还看不到鱼类资源增加的迹象,而且就算有,也很难测算。
当然,这个项目本身的出发点就只是为了提升海带的产量,毕竟,这个见效够快,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产出,也符合当下我国大力推动“蓝碳经济”的环保大背景。
饲料危机
“人工上升流增汇”概念最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念志等提出,相关技术则由浙江大学等多家高校合作研发。我国近海有14万公顷海藻养殖区,如果能够完全推广此技术,每年将增加碳汇万吨以上,超过四次北京冬奥会碳排放的量。
很多人不禁会问,折腾这么一出,就为了养殖海带,而且说是增加了碳汇的,但消费之后就又重新释放了,并不持久,所以这么搞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而且这个技术毕竟还处在实验阶段,最终是否能够带来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还有待验证。
不过用人工上升流技术来养海藻这事儿,如果真的能成,那就不仅仅只是让海带增产那么简单了。
如果我国的海藻养殖业能够凭借人工上升流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可能会对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和渔业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
咱先来说说这海带,也就是各种养殖海藻。我国是妥妥的全球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年产量超过0万吨,差不多万吨淡水水产,万吨海水水产。而万吨海水水产中,大头是贝壳类,占去70%,接下来就是海藻类,占了12%,比鱼类的8%,还高了4个百分点。
我国近海的养殖藻类,除了用来直接食用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也被当作饲料用于水产养殖业,只不过现阶段,我国的养殖业对海藻的利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没啥技术含量,比如直接用新鲜裙带菜养殖鲍鱼,用于制作肉食性鱼类饲料就很少。
大家都知道,水产养殖业,是大豆和鱼粉的消耗大户,而大豆和鱼粉又是资源的消耗大户。大豆消耗土地和化肥,而鱼粉则完全依赖海洋的渔业资源。
根据相关权威预测,如果全球水产养殖到本世纪中叶翻一番,或者甚至增长三倍,那么届时需要超过2亿吨的额外饲料原料。如果全球水产养殖业继续像现在这样,以大豆和鱼粉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的话,那么肯定是无法支撑这样的产量增长,所以,想要以后有足够的鱼吃,就只能改变饲料的配方,而海藻就潜在的理想原料。
当下,海藻养殖热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因为海藻不但能够修复海洋生态,还是一种优质食材和水产饲料来源。只不过,想要让海藻替代大豆和鱼粉作为水产饲料的主要原料并不简单。相关技术除了要满足饲料特定的营养成分要求,比如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外,还得有成本优势,不然根本就没有市场。
当然,将海藻开发成饲料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阶段可以做的努力除了加大研发投入外,另一个就是提升海藻的产量,就算现阶段无法做饲料,用来吃也不错,更何况海藻的生态价值并不低。如果人工上升流工程能够在我国近海全面铺开的话,那将会是我国海藻产量提升强有力的保障,而产量有了保障,也就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以后水产饲料的转型创造条件。
渔场危机
既然人工上升流工程的借鉴了渔场的形成原理,那么是不是可以用这个技术来打造人工渔场或者是海上蓝色牧场?毕竟全球各大渔场都在面临渔业资源枯竭的危机,我们除了要控制捕捞量做到节流,最好还能开源。
虽然人工上升流技术在理论上,能够为海洋生物创造出更好的生存条件,而且该技术也已经被证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提升养殖海带的产量,但它否能在实际操作中实现某一区域渔业资源量提升,短期内却无法被证实。
不用计算就知道,要打造一个一定规模的人工渔场,肯定要投入巨量的资金和资源。虽然我国现在新能源领域表现突出,特别是海上风电,已经连续四年蝉联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市场,但就算有一定规模的海上风机群作为依托,打造人工渔场的设想在现阶段还是未免有些痴人说梦了。
其实,跟“饲料危机”一样,渔场危机的背后,除了高强度捕捞外,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隐忧。
全球气候变暖愈演愈烈,正在对全球渔业带来持续性的负面影响。现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海里的鱼随着水温不断上升开始往南北两极跑。可这还不算是最坏的情况。
全球大大小小的渔场主要是由洋流造就,如果没有洋流,全球渔业产量最高的大陆架区域将会因为营养物质枯竭而变成海洋中的荒漠,将会给全球渔业带来致命打击。而如今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影响着全球的洋流系统。
洋流的主要动力来自温差,无论是海水温差,还是空气温差,而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削弱温差,温差降低,洋流就会失去动力,没有了洋流的带来的营养物质,渔场也就失去了支撑,开始变得风雨飘摇。
跟“饲料危机”比起来,渔场危机可能来得更加遥远,但它们就像是悬在我们头顶的利刃,正在一寸一寸往下沉。与其温水煮青蛙,还不如未雨绸缪。虽然把人工上升流跟解决渔场危机牵扯起来,有点牵强,但不得不说,这事儿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结语
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全球气候变暖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正变得越来越脆弱和难以预测,可能,留给我们未雨绸缪的时间也不多了。一个小小的人工上升流技术,虽然是用来养殖海带的,但也许承载着我国水产养殖业和渔业的未来,这不得不让我们多想一点。(完)